世界最牛逼的軸承公司,世界第一臺萬向節軸承誕生于這里。它的名字叫萬向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之一。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一個龐大的機器人工廠,里面有各種各樣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以幫助你生產出你想要的產品。在這里,你可以體驗到最先進的科技,感受到最前沿的技術術。但是,你知道嗎?其實在中國也有一個這樣的工廠,那就是東莞的松山湖工廠。
中科院給出答案:
高端軸承,我們自己做不了,不是制造手段不夠,而是材料不行。日本軸承做得好,他們的材料哪里來?買的中國的。他們用中國的材料做出的日本軸承又是好的。
但這里并不是制造的問題,他們把中國的材料拿回去后,用電爐再精煉一遍,嚴格控制它的化學成分,我們是怎么回事呢?我們鋼廠只會大規模地生產,這一爐和下一爐的工藝狀況,他覺得差不多了,但是你的參數還差不少,這樣一來,含的微量元素,氧化程度等等都不一樣了,這么一來就帶來材料的缺陷,這就是工藝控制的不嚴格,所以我們要用大國工匠精神,來對待我們的每一項工作!

中國是最早發明軸承的國家,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商時期中國有了車,并始使用滑動軸承。
周朝時期發明了利用動物油進行軸承潤滑技術,戰國時期在車上應用了金屬軸瓦,并出現了木材與金屬組合而成的滑動軸承。
在漢代古墓的壁畫上可以看到利用軸承原理制造的紡車,那紡車的軸承很簡單,圓圓的木軸就在支架的圓孔中轉動,由于軸與軸承間是滑動摩擦,人搖起來比較費力,還會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響。
元朝時期科學家郭守敬發明了回轉支承(轉盤軸承)技術。
清朝時期制造出了具有現代軸承結構的圓柱滾子軸承。
民國時期,中國開始批量生產軸承,并形成瓦房店、上海兩大軸承生產基地。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軸承行業飛速發展,最終奠定了中國目前軸承行業發展的總體格局。曾幾何時,我國軸承也有過輝煌時期,為了做好各種軍工加工設備,以及對抗國外封鎖,我國對軸承的研發力度還是很大的。生產軸承,從原材料,到熱處理,到加工,到裝配,每個流程都是嚴盯細查,材料的時效,熱處理的爐號及狀態,套圈的滾道檢測,再到熟練工的裝配。據老廠長說,這批軸承是用在火箭上的。
我們在足球上已經失去了“先發優勢”,只盼在軸承領域,我們能持續發力,追趕歐美軸承大國。最后,附上日本、美國、德國軸承的優勢給大家參考借鑒一下吧。

日本軸承的優勢
1、工藝裝備先進,產品制造水平、工作效率雙高:
走進日本企業的生產車間,一排排設備整齊碼放,馬達轟鳴,車間里操作工人非常少。對批量較大的標準軸承,基本是每人負責1~2條生產線。從零件上料、裝卡、加工、檢驗到清洗、裝配、涂油、包裝等一系列的加工程序,完全靠高精高效自動化設備完成,先進的加工檢測技術,如自適應磨削技術、在線測量技術、故障自診斷技術等已普遍使用,從而減少了人為因素造成的產品質量不合格,且工作效率非常高。
再如日本軸承企業生產球軸承磨加工自動線現有兩種模式,一種為磨加工自動線工藝設備流程,一條自動線內外環共有18臺設備,一人看管2條磨超自動線。6200磨超線節拍4.8秒/件,車間共有8條自動線,由4人看管,月產量100萬套。另一種磨裝自動線由27臺設備組成,只有2人看管,月產量40萬套。
2、注重制造技術和工藝的開發:
日本大部分企業均已實現高度自動化的生產和在線自動檢測,但在生產線上,并非所有的設備都是最先進的,有的還是20世紀60或70年代的設備,但能和生產線結合在一起,并且能夠保證產品質量,這得益于日本企業普遍重視生產技術的開發。據訪日代表團所觀察到的,雖然考察的企業大部分是生產廠,但技術開發部門都有較強的開發能力,在重視新產品開發的同時,同樣注重生產技術和工藝的開發和創新,從而確保產品的質量。
3、創造專業化生產格局和保持優質品牌:
日本軸承企業生產主要是熱處理工序、磨加工工序、裝配工序。所有粗加工工序及零部件全部外購,每種零部件都有2~3家企業、公司供貨。這種專業化生產格局為企業創造了好的效益,勞動生產率每人高達300萬元以上。
無論是NSK還是NTN,之所以聞名世界,毋庸置疑都是由于品質優良之緣故。對客戶的超高精度要求,他們一貫報以最高的可靠性。他們提倡全球生產據點的生產標準化,NSK品牌的球軸承近一半在海外工廠生產,同樣能夠保持與日本本土生產的相同水準的高質量。正因為如此,以軸承為龍頭的NSK、NTN產品,時刻與時代最尖端技術同步共進。

4、調整產業結構,適應市場需求:
日本軸承企業在結構調整中,改變市場策略,改變一味進攻為有進有退。其戰略特點是:實施關、停、并、轉,優化組合。拓展優勢產品市場,收縮弱勢產品市場。通用軸承向大批量、低成本方向調整;多品種小批量軸承產品向單元方向調整。
日本的企業普遍重視產品開發,在經濟無國境的前提下,立足于全球發展戰略。不斷推出自己企業的特色產品,能根據用戶的需求先期于主機投入之前提出滿足主機要求的新產品,為此贏得了世界各地消費者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