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簡介:字退之,河南孟津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曾任國子博士、太子少詹事、中書舍人等職。后因政見不合,貶為潮州刺史,卒于任上。。其詩與柳宗元同為盛唐邊塞詩的代表,并稱“韓柳”。
本文目錄一覽:
- 1、韓愈的20字簡介?
- 2、韓愈簡介
- 3、韓愈簡介_韓愈簡介50字_·韓愈簡介
韓愈的20字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韓愈簡介
分類:名人故事 | 韓愈
韓愈簡介
【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號昌黎,故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朝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鄧州一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翱ぁ笔切姓^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范圍內的名門大族。而韓愈世居昌黎,故又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故與其并稱為“韓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的主張,反對六朝以來駢偶之風。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稱。
【評價】
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韓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風。),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裴度簡介,《師說》等。
25歲中進士,29歲登上仕途,卻在功名與仕途上屢受挫折。
德宗貞元十九年(803)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縣)縣令。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為江陵府法曹參軍。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過耒陽,專程拜謁了杜甫墓,并作長詩《題杜工部墳》以吊之,最先認識到杜詩的價值。
與衡州刺史鄒儒立會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題古詩二十韻?!额}合江亭寄刺史鄒君》全詩凡二百言,一韻到底,一氣呵成,音調鏗鏘,氣勢磅礴,為自唐以來題詠石鼓千古傳誦、膾炙人口之杰作,亦為后世文人學士所推崇,步其韻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臨渺空闊,綠凈不可唾”兩句,已成為后世人們廣為傳誦的名句。明萬歷中(1587~1598),與李寬、李士真、周敦頤、朱熹、張栻、黃干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登臨祝融峰,“韓愈開云”千百年來在南岳衡山傳為佳話,歷代文人以“開云”為題歌詠不絕。
他也是第一個寫詩吟誦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楊慎稱其《岣嶁山》一詩“發揮稱贊豈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為對衡陽人文歷史影響最深遠的大文學家。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學習過程】
韓愈三歲喪父,其兄韓會及嫂撫養之。韓會能文章,對韓愈有影響。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貞元二年(786年),19歲的韓愈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三試不第,直到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應考,才考中進士。此后又連續三次應吏部博學鴻詞科考試,皆不中。直到29歲才在汴州董晉幕府中謀得一個觀察推官的微小官職,后回京任四門博士。36歲時,任監察御史,不久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而被貶為陽山縣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歲,官職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韓愈50歲時,因參與平定淮西吳元濟之役表現出處理軍國大事的才能,遷為吏部侍郎,進入朝廷上層統治集團。但兩年后,他卻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觸怒憲宗,險些被憲宗處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貶為潮州(在今廣東)刺史。在潮州八個月,宦官殺憲宗,立穆宗,韓愈被召回朝,后歷官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長慶四年(824)病逝于長安,終年57歲。
【“字”來歷】
韓文公名愈字退之,說起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話。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轉眼到了入學的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翻開書年,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裴度簡介,挑來揀 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起 名作難 ,便問:“ 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么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二弟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征他們都要做 人去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名,也 須找個人 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 的才好,韓愈聽后,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编嵤弦宦?,忙將 字書合上,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鄙┥┞牶?,拍手叫絕:“好! 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么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表露。
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為入場便可得中,從未把同伴擱在眼里。結果別人考中了,他卻名落孫山。后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 由于銀錢早已花盡,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完婚。 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為,現在就應當規勸他一下,可是如何規勸他呢? 這天晚飯后,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 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嘆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夸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表n愈聽后,頻頻點頭,心中暗道 :盧小姐果有見地,接著說道 :“小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黑,請小姐賜教?!北R小姐一聽,“嗤”地笑出聲來,說道:“你真是個聰明人??!”隨即展紙揮筆,寫道: 人求言實,火求心虛,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韓愈捧贈言,一陣沉思:此乃小姐骯腑之語??!自古道驕兵必敗,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于是,他立即選用盧小姐贈言中的最后兩 個字:退之,給自已起了個新名字。
【政治主張】
韓愈在政治上主張天下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他和柳宗元政見不和,但并未影響他們共同攜手倡導古文運動。他們反對過分追求形式的駢文,提倡散文,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經因為進言佛骨一事,被貶潮州,后因治政突出,遷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并且培養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F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宜春市區有昌黎路,都是為了紀念韓愈的特別功績。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詩人,他的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韓愈時代的詩壇,已開始突破了大歷詩人的狹小天地。韓愈更是別開生面,也創建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他善于用強健而有力的筆觸,驅使縱橫磅礴的氣勢,夾雜著恢奇詭異的情趣,給詩思渲染上一層濃郁瑰麗的色彩,造成奔雷摯電的壯觀。另外韓詩在藝術上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后世亦有不小的影響。當然韓詩中也有追求怪誕詭譎的游戲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韓昌黎集》,《外集》,《師說》等等。
【教育思想】
韓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觀比較復雜。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對官吏對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寬免賦稅徭役,表現了他關心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進步的一面。他熱烈地提倡儒家正統思想,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適應的。但他也宣揚了儒家學說中的封建倫理觀念,維護封建制度,這當然也是錯誤的。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超越歷史,具有我們當今的思想。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韓愈的思想還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維護“道統”,但往往又不自覺地破壞了“道統”。他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這一具有現實性和戰斗性的思想。這一思想對他的散文成就是有杰出的、十分重大的影響的。文學成就
【文學創作理論】
文學創作理論上: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并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將他與杜甫并提,有“杜詩韓文”之稱。
本文word文檔下載地址 :
韓愈簡介_韓愈簡介50字_·韓愈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915
困苦童年
大歷三年(768年),韓愈出生。他的祖輩都曾在朝或在地方為官,其父韓仲卿時任秘書郎。韓愈三歲時,韓仲卿便逝世。他由兄長韓會撫養成人。
大歷十二年(777年),韓會因受元載牽連,貶韶州刺史,到任未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韓會早逝后,韓愈先是隨寡嫂回河陽原籍安葬兄長,但卻不得久住,只得隨寡嫂鄭氏避居江南宣州,韓愈這一時期便是在困苦與顛沛中度過的。韓愈自念是孤兒,從小便刻苦讀書韓愈簡介,無須別人嘉許勉勵。
科舉之路
貞元二年(786年),韓愈離開宣城,只身前往長安。其間韓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濟)投奔族兄韓弇,以得到河中節度使渾瑊的推薦,卻毫無收獲。
貞元三年(787年)秋,韓愈取得鄉貢資格后再往長安。是年,韓愈在長安落地,生活無所依靠,又傳來從兄韓弇死于非命的噩耗。約在此年末,韓愈因偶然機會,得以拜見北平王馬燧。此間,韓愈得到了馬燧的幫助,后曾作《貓相乳》以感其德。
貞元三年至五年(787年—789年)間,韓愈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失敗。貞元五年(789年),韓愈返回宣城。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第四次參加進士考試,終于登進士第。次年,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遭遇失敗。同年,韓愈之嫂鄭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陽,為其守喪五個月。
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長安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又失敗。
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仍失敗。期間曾三次給宰相上書,均未得到回復。同年,離開長安,經潼關回到河陽縣,于是前往東都洛陽。
兩入幕府
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韓愈因受宣武節度使董晉推薦,得試任秘書省校書郎,并出任宣武節度使觀察推官。韓愈在任觀察推官三年間,在指導李翱、張籍等青年學文的同時,利用一切機會,極力宣傳自己對散文革新的主張。
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晉逝世,韓愈隨董晉靈柩離境。韓愈剛離開四日,宣武軍便發生兵變,留后陸長源等被殺,軍中大亂,韓愈因先離開而得免禍。韓愈隨董晉靈柩至洛陽,其后于二月末抵達徐州。同年秋,韓愈應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之聘,出任節度推官,試協律郎。同年冬,張建封派韓愈前往長安朝正。韓愈談論直爽坦率,從不畏懼或回避什么,操行堅定純正,卻不善于處理一般事務。
貞元十六年(800年)春,韓愈回到徐州,于夏季離開徐州,回到洛陽。同年冬,韓愈前往長安,第四次參吏部考試。
屢遭貶謫
貞元十七年(801年),通過銓選。次年春,韓愈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他曾告假回到洛陽,前往華山游玩。
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當時關中地區大旱,韓愈在查訪后發現,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討,關中餓殍遍地。目睹嚴重的災情,韓愈痛心不已。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消息,謊報稱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韓愈在憤怒之下上《論天旱人饑狀》疏,反遭李實等讒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貞元二十年(804年)春,韓愈抵達陽山縣就職。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韓愈獲赦免,于夏秋之間離開陽山縣。八月,獲授江陵法曹參軍。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韓愈奉召回長安,官授權知國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韓愈正式擔任國子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六月十日,改授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兼判祠部。
元和五年(810年),降授河南縣令。當時,魏、鄆、幽、鎮四藩鎮各設留守藩邸,暗中蓄養士兵,并窩藏逃犯,意圖不軌。韓愈要揭發他們的違法行為,便部署官吏,事先自斷他們與百姓往來,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員十分害怕,被迫停手。
元和六年(811年),任尚書職方員外郎,回到長安。
元和七年(812年)二月,復任國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韓愈認為自己才學高深,卻屢次遭貶斥,便創作《進學解》來自喻。宰相看后,很同情韓愈,認為他有史學方面的才識,于是調韓愈為比部郎中、史館修撰,奉命修撰《順宗實錄》。
元和九年(814年)十月,韓愈任考功郎中,仍任史館修撰。同年十二月,任知制誥。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晉升為中書舍人,此后獲賜緋魚袋。不久,厭惡韓愈的人稱他先前任江陵掾曹時,荊南節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禮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鍔是平庸淺陋之人,裴鍔看望父親時,韓愈在為裴鍔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稱呼裴鍔的字。這一說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響,韓愈因此被改授為太子右庶子。
隨征淮西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度使,聘請韓愈任行軍司馬,賜紫服佩金魚袋。韓愈曾建議裴度派精兵千人從小路進入蔡州,必能擒拿吳元濟。裴度未及采行,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吳元濟。三軍謀略之士,無不為韓愈惋惜。韓愈又對裴度說:“如今憑借平定淮西的聲勢,鎮州王承宗可用言辭說服,不必用兵?!彼阏业桨仃???谑谥鲁傻鹿澏仁雇醭凶诘臅?,叫柏耆執筆寫下后,帶上書信進入鎮州曉喻王承宗。王承宗攝于兵威,就上表獻上德、棣二州,表示服從朝廷。
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韓愈隨裴度回朝,因功授職刑部侍郎,憲宗便命他撰寫《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敘述裴度的事跡。當時,李愬率先進入蔡州生擒吳元濟,功勞最大,他對韓愈所寫憤憤不平。李愬之妻入宮禁訴說碑辭與事實不符,憲宗便下令磨掉韓愈所寫碑文,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刻石為碑。
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尚書左仆射鄭余慶因諳熟典章,被任命為詳定使,對朝廷儀制、吉兇五禮加以修定。韓愈被引為副使,參與修定工作。
諫迎佛骨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長安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諫,認為供奉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將佛骨燒毀,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憲宗覽奏后大怒,要用極刑處死韓愈,裴度、崔群等人極力勸諫,憲宗卻仍憤怒。一時人心震驚嘆惜,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為其說情,憲宗便將他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到潮陽后,上奏為自己辯白。憲宗對宰相說道:“昨日收到韓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諫迎佛骨之事,他很是愛護朕,朕難道不知道?但韓愈身為人臣,不應當說人主奉佛就位促壽短。朕因此討厭他太輕率了?!睉椬谝庥匦缕鹩庙n愈,所以先說及此事,觀察宰相的態度。但同平章事皇甫镈憎恨韓愈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搶先回答說:“韓愈終究太狂放粗疏,暫且可考慮調到別郡?!边m逢大赦,憲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韓愈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韓愈抵達袁州。按照袁州風俗,平民女兒抵押給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約期限而不贖回,就由出錢人家沒為家奴。韓愈到后,設法贖出那些被沒為家奴的男女,讓他們回到父母身邊。于是禁止此種風俗,不許買人為奴。
此年九月,韓愈入朝任國子祭酒,于冬季回到長安。
出使鎮州
長慶元年(821年)七月,韓愈轉任兵部侍郎。當時,鎮州(今河北正定)兵變,殺害新任成德節度使田弘正。都知兵馬使王廷湊自稱留后,并向朝廷索求節鉞。
長慶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湊及成德士兵,命韓愈為宣慰使,前往鎮州。
韓愈即將出發時,百官都為他的安全擔憂。元稹說:“韓愈可惜?!碧颇伦谝埠蠡?,命韓愈到成德軍邊境后,先觀察形勢變化,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測。韓愈說:“皇上命我暫停入境,這是出于仁義而關懷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去執行君命,則是我作為臣下應盡的義務?!庇谑且闳恢簧砬巴?。
到鎮州后,王庭湊將士拔刀開弓迎接韓愈。韓愈到客房后,將士仍手執兵器圍在院中。王庭湊對韓愈說:“之所以這么放肆無禮,都是這些將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表n愈嚴厲地說:“皇上認為你有將帥的才能,所以任命你為節度使,卻想不到你竟指揮不動這些士卒!”
有一士卒手執兵器上前幾步說:“先太師(指王武?。閲覔敉酥焯?,他的血衣仍在這里。我軍有什么地方辜負了朝廷,以致被作為叛賊征討!”韓愈說:“你們還能記得先太師就好了,他開始時叛亂,后來歸順朝廷,加官進爵,因此,由叛逆轉變而為福貴難道還遠嗎?從安祿山、史思明到吳元濟、李師道,割據叛亂,他們的子孫至今還有存活做官的人沒有?”眾人回答:“沒有?!?/p>
韓愈又說:“田弘正舉魏博以歸順朝廷,他的子孫雖然還是孩提,但都被授予高官;王承元以成德歸順朝廷,還未成人就被任命為節度使;劉悟、李祐當初跟隨李師道、吳元濟叛亂,后來投降朝廷,現在,都是節度使。這些情況,你們都聽說過嗎!”眾人回答:“田弘正刻薄,所以我軍不安?!?/p>
韓愈說:“但是你們這些人也害死田公,又殘害他家,又是什么道理?”眾人都稱善。王庭湊恐怕將士軍心動搖,命令他們出去。然后,對韓愈說:“您這次來成德,想讓 *** 什么呢?”韓愈說:“神策六軍的將領,像牛元翼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但朝廷顧全大局,不能把他丟棄不管。為什么你到現在仍包圍深州,不放他出城?”王庭湊說:“我馬上就放他出城?!北愫晚n愈一起飲宴,正逢牛元翼逃潰圍出,王庭湊也不追。
晚年生活
長慶二年(822年)九月,韓愈轉任吏部侍郎。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神策軍將士聞訊后,都不敢犯法,私下里相互說:“他連佛骨都敢燒,我們怎么敢犯法!”
韓愈任職不久,便因不參謁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紳彈劾。韓愈不服,稱此舉經穆宗恩準。二人你來我往,爭辯不止。宰相李逢吉趁機奏稱二人關系不合,朝廷便派李紳出任浙西觀察使,韓愈也被改職兵部侍郎。不久后,穆宗得知其中事由,再任韓愈為吏部侍郎。
病逝于家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次年三月,葬于河陽。
元豐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韓愈為昌黎伯,并準其從祀孔廟?!?/p>
有用(357)沒用(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