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將軍陳慶之七千白袍軍真相大白,這個傳奇人物的故事才被世人所知。那么,歷史上真實的陳慶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又是如何成為一代名將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陳慶之的故事。話說公元352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病逝,年僅二十歲的太子拓跋宏繼位,史稱元善見。
本文目錄一覽:
- 1、名軍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的故事是真的嗎?
- 2、陳慶之用七千人橫掃北魏江山,這是真實發生過的嗎?
- 3、揭秘:戰神陳慶之七千白袍軍橫掃北魏是真是假?
- 4、古代都說“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將軍究竟有多強?
- 5、白馬探花陳慶之 7千白袍軍力戰30萬魏軍(號不敗戰神)
- 6、陳慶之的白袍軍為何能以七千兵橫掃中原?
名軍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的故事是真的嗎?
在我國的南北朝時期,當時流傳著一首歌謠,其中有一句是“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這句歌詞中的白袍,指的是南梁朝名將陳慶之。陳慶之喜好穿白衣白袍,所以他手下的這支軍隊也都身著白袍。雖然這支部隊只有7000余人,但是戰斗力卻異乎尋常的強,可以輕而易舉擊敗數倍的敵人。
陳慶之出身庶族,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小,用兵靈活。陳慶之指揮藝術的最大特色是重視士氣,善于把握戰機,善于打運動戰。陳慶之不但在戰場上注重士氣的作用,在平時也注意士氣的積累。在滎陽之戰中,陳慶之的演講讓梁軍將士沒有了任何顧慮,于是梁軍在陳慶之指揮下“相率攻城”,創造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有的戰例。
那么陳慶之的具體戰績怎么樣呢?首戰領兵2000人,打的北魏宗室元延明的20000人抬不起頭,此為始;元顥稱帝后,陳慶之以7000白袍軍攻睢陽時,當時睢陽守將丘大千手握七萬鐵甲兵,面對十倍于己的敵軍,白袍勝之,此為一;之后防守滎陽,面對二十多萬的敵軍,7000白袍軍主動出擊,大勝而歸,此為二;隨后率軍進攻虎牢關,大梁等城池,依舊是7000白袍軍,結果勢如破竹,所向睥睨!軍神之名,響徹天下!在大梁被元天穆、李叔仁等率軍攻下之后,陳慶之不甘反攻,七千白袍軍,戰四十七次,攻城三十二座城池,再度封神!
但是可惜的是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于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 陳慶之自幼便跟隨蕭衍。蕭衍酷愛下棋,棋癮一上來可謂廢寢忘食,經常通宵達旦地和人對弈,其他人都筋疲力竭,唯獨陳慶之精力特別旺盛,只要蕭衍想下棋,他隨叫隨到,甚得蕭衍的歡心。
陳慶之在準備入洛時,蕭贊送別他,并祈求他能歸來。當時,吳淑媛尚在,蕭衍派使者以蕭贊年幼時的衣服寄給陳慶之。信件還沒有到達,而陳慶之已經兵敗而回。陳慶之自北魏回國,特別重視北人。朱異感到奇怪而問陳慶之。陳慶之回答說:"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
四個月橫掃中原,拿下帝都洛陽,可惜梁武帝無心帝業,難以一統南北?!读簳り悜c之傳》記載:陳慶之渡到黃河以北,把守北中郎城,三日11戰,殺得爾朱榮正要退兵,卻為善觀天相者說服,綁了木排渡河,攻取洛陽。陳慶之仍未慌亂,結好陣型東返,遭遇嵩縣潁水泛洪,全軍死散,于是落發剃須假扮僧人,獨身逃回梁都。陳慶之的部屬是被洪水沖走,剩他一個人,哪怕他存活下來也將徹底失去將權,這無疑給了陳慶之致命的一擊,于是落發剃須假扮僧人,郁郁不得志,最后抱憾而終。
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忠于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鼓吹一部,謚曰“武”,還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其會喪。
陳慶之用七千人橫掃北魏江山,這是真實發生過的嗎?
說起南北朝時期的名將,陳慶之應該是大家都普遍會提到的一個人。有句童謠說得好:“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說的正是陳慶之。甚至而言,在前幾年熱播電視劇《瑯琊榜》中,不少人都認為里面的主角梅長蘇,其原型就是這位陳慶之。
在很多人眼里,陳慶之的戰績,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因為,他率領七千白袍軍北伐,連續擊敗數倍乃至數十倍于己的敵軍,不僅成功收復洛陽城,還創造連下北魏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的不朽傳奇。最后,如果不是因為北魏傀儡皇帝元顥從中作梗,再加上遭遇山洪,陳慶之的北伐事業還會再創輝煌。
那么,歷史上的陳慶之真的這么厲害嗎?
如果單從陳慶之七千白袍北伐的戰績結果來看,他確實稱得上是空前絕后,至少在南北朝中,絕對是軍事上的第一人。那么,既然陳慶之如此厲害,用七千人就能橫掃中原,那如果梁武帝給他七萬軍隊,豈不是可以越過黃河,一口氣攻破長安和鄴城了?問題是,北伐之后陳慶之還活了十多年,為什么沒有這么做呢?
甚至而言,在這次北伐之后,陳慶之不僅沒能再現這樣的輝煌戰績,反而在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后,陳慶之率領數萬大軍攻打東魏,結果先后兩次被東魏豫州刺史堯雄擊敗。面對這樣的結果,很多人說是因為梁武帝晚年昏庸的結果;又或是陳慶之因為上次北伐失敗而深受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類似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我看來,陳慶之的神話之所以無法持續,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初陳慶之北伐的輝煌戰績,本身就是被藝術加工后的神話。從某種意義上說,陳慶之的勝利,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觀條件基礎之上的,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般輝煌。
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詳細解析下,陳慶之神話背后的真實戰況。
陳慶之是何許人也?
陳慶之,字子云,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
關于陳慶之的出身,史書上并沒有明確記載,后人大都是通過梁武帝蕭衍在褒獎他的詔書中所寫的“本非將種,又非豪家”等內容來推測,陳慶之應該屬于是寒門子弟,而且極有可能是庶族讀書人或者小官吏的兒子。
據史書上記載,公元502年,蕭衍受禪登基,建立南朝梁政權,是為梁武帝。陳慶之因為自幼就作為隨從跟隨蕭衍,所以蕭衍上位后,他就被任命為主書,也就是負責管理朝廷文書的官吏,這一年陳慶之18歲。此后近20多年,陳慶之都是以文職為主。
直到公元525年正月,由于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不成,在彭城投降南朝梁,并請求梁武帝派兵接應,此時陳慶之主動請纓,梁武帝便任命他為武威將軍,讓其與胡龍牙、成景俊等人率梁軍前去接應,由此陳慶之才正式從文職轉為武職,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這一年,陳慶之41歲。
據說,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于騎馬和射箭,而且之前從未有過領兵出征的經驗,但這次出征,他卻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后來更是在北魏軍隊反攻彭城時,在梁軍不敵魏軍而損失十之七八的背景下,陳慶之將自己所轄的部隊全部生還帶回。
兩年后,陳慶之又趁北魏陷入大亂之際,率領大軍一舉收復整個淮南地區,并且他還在此基礎上越過淮河,收復了廣闊的淮北地區。陳慶之的這種戰果,也讓他成為南朝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優秀將領。從這層意義上說,陳慶之確實是一個難得的軍事天才。
接著等到公元529年,陳慶之便開始率軍北伐,他的“神話”也由此拉開序幕。
陳慶之北伐的背景分析:
說起陳慶之北伐,就不得不提到北魏帝國的掘墓人爾朱榮。
爾朱榮原本是北秀容(今山西朔縣北)的一個契胡酋長,后來他恰好趕上北魏帝國的北方六鎮叛亂。在這種混亂的背景下,爾朱榮一方面公開招降納叛,另一方面,他又打著保境護民的旗號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
在這種背景下,爾朱榮不僅成功占據肆州,還將六鎮叛亂勢力(以高歡為代表)、北魏政府勢力(以賀拔勝兄弟為代表)和北方少數民族勢力(以斛律金為代表)都收攏到自己麾下。于是等到六鎮叛亂后期時,爾朱榮就已成為北魏帝國最有影響力的一股勢力。
就在這個時候,北魏帝國高層又發生大火并,因為北魏小皇帝元詡(魏孝明帝)和太后胡氏爭權,鬧得不可開交。最后胡太后一氣之下,派人將小皇帝毒死。爾朱榮一看,入主洛陽的機會來了,于是在公元528年,他就打著追查小皇帝死因的旗號,率大軍進入洛陽城。
進入洛陽后的爾朱榮,先是擁立長樂王元子攸為帝,即魏孝莊帝;接著他又將以胡太后為首的兩千多名在洛陽的王公貴族和門閥官吏全部屠殺,史稱“河陰之變”。這件事后,北魏帝國也就名存實亡了??粗蔽旱蹏萑雰葋y,宗室遭到屠戮,北魏皇族元顥為求自保,便果斷帶著兒子和親信南逃到梁朝,并請求梁朝出兵幫助他復國稱帝。
當時的梁武帝,也想著趁北魏帝國內亂之際趁火打劫,并伺機建立一個受梁朝控制或者親梁的北魏政府,于是他便欣然同意元顥的請求,還冊封他為魏王,并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領的七千甲兵護駕元顥北歸復國。由此,陳慶之便踏上的了他的北伐路。
陳慶之北伐的輝煌戰績分析:
說起陳慶之北伐的輝煌戰績,大家都會反復強調三件事情:
一是陳慶之此番北伐的總兵力,只有僅僅七千人而已,這種兵力配置,可以說是少得可憐;二是陳慶之的兵力雖然少,卻先后擊敗幾萬、十幾萬的北魏軍隊,并連下北魏三十二城,橫掃中原;三是陳慶之最后直接攻破了北魏帝國的都城洛陽。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把這三件事情分開談,自然不會讓人感覺有多了不起。因為,類似的行為,很多人都曾做到過。問題是,當這把這三件事情合在一起時,自然會讓人感覺驚為天人,因為,一個人想同時做到這三件事,實在太難了,于是陳慶之的“神話”便由此誕生。
但其實呢,這三件事情能夠實現的背后,都是因為有著非常重要的客觀因素,只不過大家都習慣性忽視這些客觀因素而已。所以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來詳細分析下這三件事背后的故事。
第一,陳慶之為什么只率領區區七千人北伐?
在很多人眼中,陳慶之用一支七千人的隊伍,就能夠在北方創造空前輝煌的戰績,讓整個中原地區望風而降,那如果給他一支七萬人的軍隊,他肯定可以創造更加輝煌的戰績,甚至而言,南北朝也許都能提前實現統一。
事實上,正是因為類似的推論,才讓許多人覺得陳慶之實在太了不起。當然,類似的推論從理論上來說并沒有什么錯誤,問題是,這么顯而易見的事情,為什么梁朝的統治者們就偏偏想不到呢?以至于白白錯過這么好的一個機會,浪費這樣一位絕世名將。
有人說,主要是因為梁武帝太愚蠢,但其實呢,梁武帝之所以讓陳慶之率領七千人北上,而不是率領七萬人北上,主要原因就是,如果南朝出動這樣多的軍隊,陳慶之肯定無法在北方立足。
因為,當時梁武帝讓陳慶之率領七千人北伐,北魏帝國境內那些軍政大佬們,就不會因此感到恐慌。因為,憑陳慶之這七千人的部隊,他想占據整個中原乃至北方,顯然是件不可能的事情,這也就意味著,陳慶之不會威脅到這些北方軍政大佬們的根本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這些北方的軍政大佬們,自然就不會把陳慶之當成是他們最重要的威脅,更不會拼勁全力和陳慶之展開決戰,至少不會把這當成是眼下最要緊的事情。因為,在北魏帝國一片內亂之際,大家都忙著趁機擴張地盤,壯大自己的實力,誰會傻乎乎地先去和陳慶之消耗實力呢?
更關鍵是,因為陳慶之的北伐軍只有七千人,而他打出的旗號又是支持北魏皇族元顥復國,這樣一來,那些依舊忠于北魏的舊勢力,就比較容易與陳慶之的北伐軍展開合作。
因為,憑陳慶之這七千人,所能實現的戰略目標非常有限,這樣北魏舊勢力在與陳慶之合作時,就會比較有信心。一方面,他們與陳慶之合作,可以讓陳慶之充當自己的打手,另一方面,他們又不用擔心在合作過程中被陳慶之控制,淪為梁朝的附庸和傀儡,可謂一舉兩得。
相反,如果梁武帝讓陳慶之率領七萬人北伐,這些北方的軍政大佬,顯然就不敢這般淡然了。因為,陳慶之擁有這樣一股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會讓他們非常沒有安全感,因為這意味著陳慶之有直接滅掉他們的實力,在這種背景下,他們自然要全力與陳慶之作戰,至少會把這當成最緊要的事情去作。
與此同時,那些忠于北魏的舊勢力,也不敢輕易與陳慶之合作。因為,與這樣一股強大的力量合作,無異于與虎謀皮,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控制住,淪為別人的傀儡。而且,陳慶之率領這么多軍隊北伐,會讓大家普遍覺得,梁朝表明上在幫元顥復國,其實是想趁機吞并中原。
在這種背景下,北魏舊勢力再與陳慶之合作,就很容易被披上“漢奸”的罵名,受到北方其他勢力的聯合抵制。這樣一來,陳慶之的北伐軍就會變成為一支標準的孤軍,到時不要說戰斗,就是光后勤壓力,就足以讓這支孤軍走向失敗。
從這層意義上說,別看陳慶之僅帶領七千人能橫行中原,如果他真率領七萬軍隊深入中原,雖然他的軍隊人數多了,但顯然無法像原先那樣輕易在中原打開局面。因為這樣一股巨大的南朝軍隊進入北方,自然會引起整個北方利益集團的共同排斥。
所以說,讓陳慶之帶領七千人北伐,絕不是梁武帝愚蠢的表現,而是梁帝國的高層們,在經過詳細分析、權衡利弊后而做出的一個比較切實際的決定。因為,七千人這個數字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一方面他可以讓北方利益集團接受,另一方面,它類似于一個師的編制,足以保證其在一個具體戰場上形成獨立的戰斗能力。
第二,陳慶之憑借七千白袍軍,為什么能擊敗數倍甚至數十倍于己的北魏軍隊?
在陳慶之北伐的過程中,他曾多次以少勝多。比如,在睢陽之戰中,陳慶之以七千主力軍擊敗魏將丘大千的七萬大軍;在考城之戰時,他又全殲元暉的兩萬大軍,最后在滎陽之役中,面對北魏的三十余萬大軍,陳慶之再次以少勝多、大獲全勝。
陳慶之所取得的這些勝利,自然離不開他過人的勇氣和軍事才能。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手上有元顥這樣一張王牌,從而可以通過政治手段對敵人進行化解。失去這支背景,在一場具體戰役中,率領七千個拿著刀劍長矛這種冷兵器的軍隊,正面去攻擊三十萬同樣拿著刀劍長矛武器的敵軍,就算陳慶之敢這樣干,他手下的人也會嚇破膽。
所以,更真實地情況是,當時的爾朱榮,雖然控制著北魏帝國的政權,還把洛陽城的官員屠殺殆盡,問題是,北魏帝國的舊勢力(各級軍政長官、豪門貴族代表),依然散布在北魏帝國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樣一個擁有眾多軍事、政治、經濟資源的利益集團,依然是帝國最不可忽視的利益集團。
也正因為北魏舊勢力太強大,所以爾朱榮一時半會無法真正將其消化,這就導致當時的北魏政府,實際上是一個類似“一超多強”的政府,其內部斗爭非常嚴重。在這個過程種,許多實力派和野心家,難免會蠢蠢欲動,想著把局勢攪亂,自己好趁勢擴張勢力。
恰恰這個時候,陳慶之和北魏皇族元顥率軍進入中原,還打著復國的旗號,于是這些實力派和野心家,自己就開始在元顥和北魏政府之間縱橫捭闔。在這種背景下,北魏雖然有三十萬大軍,但其本質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因為這些軍政大佬們,大都各懷鬼胎,他們更希望局勢能夠變得更混亂,自己好渾水摸魚。
因此,他們根本不會全力以赴去與陳慶之交戰,而是盡可能地保存實力,甚至而言,他們還會在關鍵時刻,選擇背叛北魏政府,所以通常情況下,陳慶之只需要取得一場局部的軍事勝利,元顥就可以通過政治手段將北魏大軍瓦解,甚至讓這些人轉而掛上他的大旗。
事實上,后來愿意掛上元顥大旗的軍隊,已經多達10萬余人。只要我們知道這些,就自然能明白,為什么陳慶之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少勝多。
第三,陳慶之為什么能夠攻入北魏的都城洛陽?
因為洛陽城是北魏帝國的都城,所以我們很多人總感覺,陳慶之收復洛陽城,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其實呢,只要我們對兩晉南北朝的歷史有所了解,就會知道,占據洛陽城,實在算不上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
大家知道,洛陽城位于天下的中心,它向北可以染指河北,向南可以圖謀荊州,向西可以制衡關中,向東可以前牽制徐州,所以在天下實現統一后,坐鎮洛陽,那就是傳說中的制衡天下,指哪打哪。
問題是,當天下陷入一片混亂之際,洛陽就會成為一塊雞肋。因為你在這里可以染指四方,四方的敵人也可以隨時進攻你,這樣坐鎮洛陽就很容易陷入四面作戰的困境。所以在亂世之中,洛陽從來都不是什么戰略要地,一個軍政集團進入這種地方也不會不難,因為不會有哪個實力派會全力爭奪這種地方。
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西晉滅亡后,洛陽城的軍政地位,一直無法與長安和鄴城相比看出來。甚至在很多時候,洛陽城只是一個象征意義的城市,并沒有太大的實際價值。直到后來,北魏統一整個北方并進入全盛時期后,北魏遷都洛陽,此時洛陽城的軍政地位才再次提高。
但是,隨著北魏帝國的崩潰,整個北方又開始陷入一片混亂之際,洛陽城的軍政地位,又再次下降,成為一個游擊區、緩沖區。所以當時的爾朱榮也好,還是后來的高歡、宇文泰也罷,他們誰都不屑于親自坐鎮洛陽城。
在這種背景下,當陳慶之和元顥的北伐軍打到洛陽時,以爾朱榮為首的北魏政府,自然不會全力和他們爭奪洛陽城。因為,立足這種地區與強敵作戰,只會讓自己陷入被動之中。更何況,此時北魏的軍事主力正在爾朱榮、元天穆的率領下,在河北和山東地區平叛,他們就更不會與陳慶之全力爭奪洛陽。
因為,失去洛陽城,爾朱榮依然是爾朱榮,依然是北方最大的實力派,但如果河北和山東地區失守,那爾朱榮距離滅亡,就沒有多遠了。只要我們知道這一點,就應該能明白,陳慶之收復洛陽,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難和了不起。
當然,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當爾朱榮平定完河北和山東的叛亂,率領北魏軍事主力返回中原時,陳慶之和元顥以洛陽做防守,很快就被打得全軍覆沒,最后元顥兵敗被殺,陳慶之孤身逃回了江南。
總結
其實,陳慶之的北伐,與之前東晉帝國、劉宋帝國的北伐,并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他們北伐的目標,都是想著趁北方大亂之際,企圖控制黃河以南的地區。只不過,東晉帝國和劉宋帝國對自己的實力比較有信心,所以他們北伐的戰略目標,是企圖自己親自占據這片地區。當然,它們最后失敗了。
至于蕭梁帝國,顯然對自己的實力不夠自信,他們認為自己沒有直接占據黃河以南地區的能力,所以只好借助北魏皇族元顥的勢力,企圖通過幫助他復國,在北方建立一個親梁的政府,間接控制這片地區。
從這次意義上說,陳慶之北伐的主角,是元顥,而不是陳慶之。當然,也正因為此,陳慶之北伐的失敗也是必然,因為基于元顥的利益,他成為皇帝后,自然是想成為真正的北魏皇帝,而不是死心塌地地給南朝當傀儡。既然如此,陳慶之與元顥之間的合作,又怎么可能穩定呢?
事實上,陳慶之北伐的困局就在于,他此番北伐能否成功的關鍵,主要在于元顥。如果支持元顥的北魏舊勢力足夠多,北伐就可以順利打開局面。反之,他們就很難在北方立足。
問題是,如果支持元顥的北魏舊勢力足夠多,那元顥就不可能再讓陳慶之控制他,甚至還會與陳慶之適當劃清界限或控制他,因為這些北魏舊勢力,顯然不會接受成為南朝的傀儡。在這種背景下,陳慶之與元顥之間的矛盾自然會越來越大,這個時候他們再面對爾朱榮集團時,勝算能有多大呢?所以最后他們也失敗了。
揭秘:戰神陳慶之七千白袍軍橫掃北魏是真是假?
導讀:白袍軍,也稱為陳慶之兵團,是以南朝陳慶之為將帥的軍隊。毛澤東主席對他十分欽佩。那么陳慶之七千白袍軍橫掃北魏是真是假?
公元529年,北魏永安二年,南朝梁中大通元年。北魏內亂,北海王元顥降梁,并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梁武帝蕭衍派陳慶之率兵七千護送元顥北歸,這原本一搪塞之舉卻成就了歷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北伐征程。陳慶之七千白袍軍,縱橫千里,屢戰屢勝,居然殺進魏都洛陽,扶立元顥為帝。一時間北朝談陳色變,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p>
陳慶之,義興國山人,庶族出身。在門閥制度森嚴的魏晉南北朝,庶族出身就意味著在政治前途上被處以無期徒刑。但不幸中的萬幸,陳慶之選擇對了主人。他的主人的名字叫蕭衍,南梁王朝的締造者。
正光四年(523年),北魏爆發六鎮起義,契胡部酋長爾朱榮借鎮壓起義的時機崛起,兵力日盛。公元528年,北魏胡太后毒殺魏孝明帝元詡,立元釗為帝,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為名,進軍洛陽,于河陰殺胡太后、元釗等王公卿士二千多人(史稱“河陰之變”)。繁華的洛陽變得陰森凄涼,一時“京邑士子,十無一存,率皆逃竄,無敢出者,直衛空虛,官守廢曠”。之后,爾朱榮成為了北魏的實際掌權者。
北魏北海王元顥逃到了南梁降梁,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面對北魏的大亂,梁武帝蕭衍也感到有機可趁,但他依然很謹慎,于是他僅僅讓陳慶之率兵七千護送元顥歸北。七千兵馬北征,所有的人都為陳慶之捏了把汗。――這無疑是羊入虎口!陳慶之坦然接受了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喜歡這樣的挑戰。
公元529年四月,陳慶之率領七千陳家軍和一個光桿“皇帝”元顥自縣出征。出征前,陳慶之讓全軍的將士全部披上白袍。戰袍,也是喪服。那出征的喪鐘,為誰而鳴?
陳慶之北伐第一戰,僅用一天的時間就攻破了北魏有七萬人駐守的睢陽城,睢陽守將丘大千投降。隨后北魏濟陰王元暉業率領兩萬羽林軍救援,屯入考城,堅壁死守。陳慶之用浮水筑壘法攻陷考城,濟陰王元暉業被俘,同時還繳獲了戰車幾千輛。
陳慶之七千白袍軍繼續向滎陽方向前進。
睢陽、考城的失守,北魏朝野震驚,急派左仆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御林軍七萬,進據滎陽。同時令剛平定山東邢杲起義的大將軍、上黨王元天穆部星夜馳援滎陽,企圖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在城下將陳慶之一舉全殲。
滎陽是有名的堅城,歷代兵家所重的軍事重鎮,虎牢關天下奇險,歷來易守難攻,陳慶之小小七千人馬,能夠攻破近十萬人守據的滎陽嗎?
滎陽攻城戰開始并不順利,陳慶之軍死傷五百(對于一支七千人的部隊,是很大的傷亡數了)。這時候,又傳來了元天穆正率大軍趕往滎陽的消息。面對城高壁深的滎陽,全軍將士均感到恐怖和絕望。
在陣前,陳慶之發表了直白而振奮人心的演說。他說:兄弟們,我們一路殺到滎陽城下,屠城掠寨,殺了很多北人,即使死N回也夠本了,現在元天穆的部隊正在趕來,我們要死,也要把滎陽城攻下來,再好好地和元天穆他娘的干一場。
陳慶之的話激起了白袍軍的 *** 與烈火,全軍用命,僅一鼓的時間,東陽宋景休、義興魚天愍就率先登上了滎陽城墻。五月二十三日,陳慶之攻陷滎陽。
此時元天穆大軍的先遣部隊已經趕到(這意味著陳慶之晚一天攻陷滎陽,就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境地),由驃騎將軍爾朱吐木爾領胡騎五千,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兵九千,右仆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領騎兵一萬,據虎牢,元天穆也隨即帶兵至虎牢。
而滎陽城的硝煙還沒有消散,經過滎陽攻城戰,白袍軍已經極度疲勞。但陳慶之卻又作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我們疲憊,敵人千里趕赴而來,比我們更疲憊。陳慶之決定出擊,孤軍深入,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陳慶之率領三千騎兵(此數應該為北伐軍的全部騎兵數),殺向天下第一關――虎牢關的三萬敵軍。北魏軍壓根沒有想到陳慶之竟然敢棄城出擊,頹然大敗。爾朱吐木爾與元天穆單騎逃走,爾朱世隆率眾逃跑,魯安獻關投降。五月二十四日,陳慶之攻陷虎牢。
滎陽、虎牢相繼失陷的消息傳來,坐在洛陽的孝莊帝元子攸嚇得連夜逃出洛陽,投奔并州的爾朱榮。陳慶之七千白袍軍,成為了北魏軍的噩夢。
洛陽臨淮王元、安豐王元延明為首的百官一時沒了主張,得知陳慶之逼近洛陽,只好派人迎元顥入洛陽為帝。元顥恐怕還以為自己是做夢,不到三個月,陳慶之竟然就從縣將他送入了洛陽,而且還讓他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占據洛陽后,陳慶之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明白當前敵我實力依然過于懸殊,陳慶之向元顥提出應速請南梁大軍支援。元顥卻打起了小算盤,認為七千人的南梁兵馬就這么厲害了,再多請點過來,那這江山也不是他的了。他拒絕了陳慶之的要求。
建康的南梁王朝聽到陳慶之的捷報,雖然高興,但蕭衍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對陳慶之開創的大好局面漠然視之,并沒有再派兵跟進,僅僅給予陳慶之一紙嘉獎而已。
元顥與蕭衍坐失時機,而北魏方面,爾朱榮與北渡的孝莊帝元子攸會合。兩個月時間里,糾集了三十萬的兵力,號稱百萬大軍,狼煙滾滾向洛陽殺來。而受降的各地也紛紛反叛。元天穆糾集舊部,重新占據了睢陽,
陳慶之率部出擊,再次大敗元天穆,收復睢陽。之后,陳慶之又北上,占據北中郎城,阻擊爾朱榮的部隊渡黃河。
十天內,陳慶之七千白袍軍與北魏名將爾朱榮大戰十一場,爾朱榮部傷亡慘重,卻不得渡黃河半步。爾朱榮一度心灰意冷,“不得即渡,議欲還北,更圖后舉”。
這時爾朱榮部有高人(《南史》謂劉助,《北史》謂黃門郎楊侃、高道穆),給爾朱榮算了一卦,說不出十日必可定河南,讓爾朱榮重起戰意。爾朱榮決定避開陳慶之,從元顥派兵駐守的另一黃河渡口硤石偷渡。
魏兵渡河成功,元顥的南防線全線崩潰。元顥本人率帳下數百騎南逃,奔至臨穎時被魏兵追及殺害,隨即洛陽失陷。至此,北伐宣告失敗。
陳慶之七千白袍軍成了孤軍,集結南返。爾朱榮怎會放過這樣的敵人,率軍追擊,但他又不敢追得過近。白袍軍且戰且退,爾朱榮的部隊不即不離地跟著,就像是護送著陳慶之南歸一樣。也許是這支部隊太優秀了,優秀得連上蒼都開始忌妒了。――北魏幾十萬大軍都無法殲滅的百勝軍隊,在撤退到蒿高一帶渡河時卻遇到了山洪暴發,全軍覆滅。
敗于人類不可預知的天災,或許也是這支部伍最好的結局。
神奇的白袍軍團全軍覆滅,但他的締造者卻依然神奇般地活了下來。陳慶之喬扮成一個和尚,在豫州人程道雍等人的護送下回到了南梁,繼續著他傳奇的戎馬生涯,為南梁捍守疆土,于公元539年去世,終年五十六歲?!氨痉菍⒎N,又非豪家,觖望風云,以至于此??缮钏计媛?,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于竹帛,豈非大丈夫哉!”梁武帝蕭衍對陳慶之的評價,可謂中肯。
白馬嘯西風,是神話還是泡沫?關于陳慶之北伐的這段歷史,太過于傳奇了,傳奇得令很多人都懷疑這段歷史的真實性。那么,陳慶之北伐,是南北朝歷史上的一段不朽神話,還是后世史學家編造的歷史泡沫呢?
仔細分析,陳慶之七千白袍軍北伐北魏如入無人之境,視幾十萬魏軍如草芥,是有其特殊背景和原因的:首先,是北魏正逢內亂,從胡太后毒死魏孝明帝到爾朱榮搞河陰之變,北魏政權處于一片混亂之中,一盤散沙,人人自危。這種情況下的北魏政府是組織不起對北伐軍的有效阻擊的。二是陳慶之北伐的時間選擇非常聰明,出征的時候北魏爆發了邢杲起義,北魏的很多兵力都被調集去撲滅這次起義,防線相對空虛。三是出征的時候,北伐軍只有七千人馬,但有元顥這個旗幟。從睢陽之戰丘大千投降開始,就陸續有降兵加入陣容,這些降兵雖然戰斗力很差,但是在后勤補給等方面給予了北伐軍很大的支持。在這樣的背景和前提下,才有了陳慶之的傳奇神話。
值得玩味的是記錄同時代大事的兩本史書《梁書》、《魏書》,對陳慶之的記載卻不一?!读簳反筚M筆墨渲染,將其神話;《魏書》對陳慶之卻只字不提,提到上述事件都以元顥一詞代過??梢哉J為,《魏書》對陳慶之的只字不提恰恰證明了陳慶之北伐的真實性和傳奇性。即使拋去《梁書》渲染出來的泡沫,陳慶之北伐,對于北魏來說,仍然是一個恥辱的代名詞。那些事件和數據,就算去掉泡沫,拿出來也實在太丟人,所以,干脆只字不提陳慶之。
僅僅七千兵馬,陳慶之就搞得北魏天翻地覆,雞犬不寧。如果此時蕭衍帶領后續部隊殺過來支援陳慶之。那中國的歷史,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走向呢?
古代都說“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將軍究竟有多強?
古代都說“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將軍究竟有多強?非名將不敢穿!
看電視劇的時候,總能被烽火狼煙的戰場所吸引,更為那些驍勇善戰的大將軍著迷,他們身手矯健聰明過人,總能化險為夷反敗為勝,實在是太英勇了。實際上歷史上也確實有很多有名的大將軍,他們有的平定叛亂打天下,有的收復河山安定民心,直到如今都流傳著他們的故事,其中哪些白袍將軍則更是威武,只要提到白袍將軍無不稱贊佩服。
古代白袍將軍有多強?
首先出場的是“以少勝多”的白袍將軍陳慶之,也是歷史上首位敢穿白袍的將軍。
陳慶之,字子云,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國的將領。史料記載陳慶之曾以七千兵力對抗百萬軍師(不曉得是不是開了掛),并大勝而歸,將洛陽等32座城池悉數收復,由此可見其是何等的驍勇了。也正是因為此戰,陳慶之所帶領的七千人軍團也被稱之為“白袍軍”,民間還流傳著“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這一說法。
薛仁貴他穿著白衣,騎著白馬,十分的威風,這個形象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一生經歷了許多的奇功,打敗突厥。更是打敗高麗軍,鎮守西涼,留下了非常多經典的典故,他這著一身白袍的身影早已烙在人們的心中。而他穿白衣,就是想要引起人們的注視,因為在當時有許多勾心斗角的大官,所以他一路走來不太順利。而他穿著一身白衣,就是想要得到皇帝的關注,在危難的時候出手相助,讓皇上看到了他的才能。
說的到這里,估計好多人都該奇怪了,為啥呢?在戰場,一般都是越不顯眼越好啊。這是因為,這位名將早期因官場上那些勾心斗角的大官,使得他不是特別順遂,而他穿白鎧甲就是為了得到當今圣上得關注,他在危難之時,出手相助,得到皇帝賞識,使皇上看到他才能,他建功立業的決心。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里面的趙云,他是劉備手下的一名大將。在平日生活里,趙云是一個非常慈善的人,但是一到了戰場上,他就變的非常狠,殺人如麻。但是趙云這個人可以說是一直都在為百姓而戰。所以趙云他穿上了白色的戰袍那也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我們都知道有一句古語是千軍萬馬避白袍。這些戰士勇于穿白袍,那可以證明他們真的是非常的強了。對于古代白袍將軍到底有多強你怎么看?
白馬探花陳慶之 7千白袍軍力戰30萬魏軍(號不敗戰神)
白馬探花陳慶之是誰?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將領,也是一位被歷史給夸大的人物,陳慶之曾以7千軍隊大戰30萬魏軍,百戰不敗,素有戰神之稱。那么為什么說他是被夸大的呢?他七千戰30萬的戰役又是真是假呢?有人說歷史需要這樣一個人物作為標靶,而那個陳慶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選。下面來揭秘下陳慶之勝利的真相。
陳慶之7千白袍軍vs30萬魏軍
白馬探花陳慶之被成為是不敗之將,其中有一個記載是陳慶之以7千兵力抵御30萬敵軍,并且大獲全勝的故事。這不免讓人懷疑其真實性了。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梁軍被魏軍團團包圍,處在人墻中,其人數懸差之大。而后魏軍相繼有援軍到來,魏軍人數眾多,士氣大震。面對如此之多的人數,還沒進行進攻部署,就得知消息,陳慶之七千白袍軍已經攻陷滎陽,而這個滎陽的守衛兵力陳慶之的10倍之多。
在攻城之時,士兵們士氣不足,認為這是螳臂當車。陳慶之知道將士們的擔憂,對將士進行了一番談話。這番談話后士兵們一鼓作氣,登上城墻,梁軍一擁而入,攻下滎陽,滎陽內的所有戰略儲備都歸入陳慶之囊中,并且殺死了37個將領。此后魏軍援軍到達,人數共有20萬人次,而自己只有7千白袍軍。這時陳慶之的目標并不是守城,他派出3千精兵從后面攻破,三千對20萬大軍,輕而易舉。陳慶之久用3千兵力大敗了20萬兵力。
很多人都說其太夸張,首先一點陳慶之確實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在人數上確實有些許夸張,而且白馬探花陳慶之帶的都是經過訓練的職業士兵,其戰斗力要比其他的士兵高出好多倍,民兵完全不能抵擋職業兵。而且古時候的戰爭,只要一有傷亡,就會出現軍心渙散,陳慶之就是利用這一點才能準確把握戰事。史書中記載陳慶之七千白袍軍是真的,但是古人有夸張之說法。
揭開陳慶之勝利的真相
陳慶之帶兵打仗,一往無前,更有七千破百萬的說法,從這里可以看出陳慶之的厲害之處了。有很多人對陳慶之的勝利真相進行了剖析。首先一點能確定的就是陳慶之的戰績被夸大了,史書中記載的是七千士兵打敗了30多萬人,這30萬人中不僅包括敵軍,還包括其做后勤的百姓。這人數卻有被夸大之說。
陳慶之勝利的原因
總結說來,陳慶之勝利原因有五,第一個其確實有軍事才能,其二是梁興魏衰,陳慶之奪得了一個好機會。第三點陳慶之訓練了一批強盜軍,掠民殺降,通過掠奪民財給將士們提供源源不斷的軍隊補給,通過殺戮來激勵士氣。第四點陳慶之與小部隊戰斗,與魏軍的主力軍從來沒有一次正面交戰,所以每次都能獲勝。當真正遇見主力強敵,全軍覆沒,最后棄軍而去。第五點陳慶之被南朝梁作為了一個形象大使,所以將其戰績盡量往好的塑造,所以陳慶之成為了一個不敗之將。
關于陳慶之七千白袍軍真假,揭開陳慶之勝利的真相,我們已經介紹完畢了,史書中記載的陳慶之是有一個不敗戰將,是一個戰神,但是歷史上的陳慶之并不是這樣一個形象。
上一頁 0 /3 下一頁
陳慶之的白袍軍為何能以七千兵橫掃中原?
提起白袍將軍陳慶之,大家對他的印象一定是那場“令人神往”的北伐。
陳慶之以七千“白袍軍”北伐中原,一路所向披靡,大小戰斗40余次,攻克城池32座,殲滅北魏軍隊數十萬,戰無不勝,最后攻入敵國首都洛陽,一度光復舊地。
這場戰爭堪稱奇跡,因此被世人稱為“名臣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就連毛主席都曾說:“再讀此傳(陳慶之事跡)令人神往”。
那么,陳慶之到底如何取得如此戰績,他的七千白袍軍到底是什么樣子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陳慶之是南朝梁國的將領,他本身并不是勇冠三軍的猛將,也不是運籌帷幄的統帥,史書記載他身體素質平平,甚至不能射箭騎馬,而他北伐那年已經40多歲了,這在當時已經算是步入了生命中后期。
要知道他只是一個文官出身,直到中年以后才接觸軍事領域,至多算是“半路出家”的將領。就算是在北伐之前,陳慶之在軍事上也并沒有太多驚才驚艷的表現。
僅從陳慶之個人的條件來說,他后來創造的北伐戰績確實有點不可思議。
公元528年,北魏陷入內訌,權臣爾朱榮把持朝綱,鮮卑皇族元顥逃往南方,求助于梁武帝蕭衍,希望可以借助南朝的力量恢復中原。
蕭衍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他欣然接受了元顥的請求,立刻組織了一支軍隊,護送元顥返回北方。
這支軍隊人數7000,統帥就是陳慶之。因為這支軍隊皆身披白袍,故此又被稱為“白袍軍?!?/p>
陳慶之的白袍軍北伐之后一路所向披靡,正如開篇所說,他的人馬在中原如入無人之境,甚至攻入北魏首都洛陽都不費吹灰之力。
陳慶之順利護送元顥回到洛陽,算是完成了任務。
但是,在河北作戰的爾朱榮派遣主力部隊回擊,陳慶之的軍隊又遭遇山洪,全軍覆沒,元顥被殺,陳慶之混跡民間后逃到南方。
白袍軍北伐失敗。
陳慶之的軍隊人數7000,其中騎兵約有3000人,其余為步兵。
陳慶之是一個比較擅長運用騎兵作戰的人,他屢次用騎兵出其不意的攻擊敵人,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可以說,陳慶之是一位合格的將領。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陳慶之北伐戰績是有一定客觀因素和一定水分的。
首先,當時北魏已經步入末年,官員腐敗,民不聊生,軍隊戰斗力低下。之前的北方六鎮叛亂,北魏中央軍根本無力抵擋,被殺的節節敗退,要不是爾朱榮北魏早就被滅了。陳慶之在中原面對的敵人就是北魏舊部,他們就像是明末的百萬大軍一樣,看似龐大,實則不堪一擊,一觸即潰。
其次,南北朝史料記載混亂,尤其是兵力數字很多都有水分,陳慶之北伐所殲滅的魏軍數量不可能達到所說的“數十萬”甚至“百萬”,即便有個別戰役確實是大勝,那也最多是擊潰。要知道,南朝上百年數次征戰,即便是如戰神劉裕面對北方軍隊也打得十分艱難,陳慶之僅僅以7000偏師能如此順利,絕對不是因為他們的戰斗力遠超劉裕,而是另有客觀因素。
第三,當時爾朱榮正在全力以赴掃平河北,沒有精力對付陳慶之,混亂的北魏中原地區其實是一盤散沙,陳慶之等于是碰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最后,陳慶之遇到爾朱榮主力后便神奇不再了,他曾希望南朝梁國派救兵增援洛陽,但還沒有來得及發出求救,就全軍覆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