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的生活習俗與漢族有很大不同,他們不吃豬肉,只吃魚,并且在吃魚的時候,一定要把魚刺挑干凈,否則就不吃。這種魚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魚”。而且還是非常珍貴的魚種。它的名字叫做鮭魚,是一種洄游性魚類,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等地。
本文目錄一覽:
- 1、景頗族的民族風俗是什么
- 2、景頗族的生活習慣是什么?
- 3、景頗族的風俗特點
- 4、景頗族生活習慣
景頗族的民族風俗是什么
景頗族的民族風俗如下:
新米節又稱“嘗新節”、“吃新谷”,是景頗族于每年農歷八、九月間谷物成熟收割之前舉行的祭鬼吃新的一種聚會形式。沒有固定日期,誰家的谷子先熟,誰家先過節。屆時主人要請全寨的男女老少到家里作客,共嘗新谷。
采草節。云南省景頗族民間節日?!安刹荨奔床杉勚扑幘频牟菟?。每年9、10月間,當山上的四種草(苦草、甜草、辣草、酸草)成熟的時候,景頗人便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采草儀式。
景頗山寨的老人要挑出一對人品好又美貌,全寨出類拔萃的男女青年,由“董薩”以及德高望眾的老人帶領,攜帶米酒、糯米飯、雞蛋等物品,到山上一個選擇好的空地上,聆聽“董薩”吟唱關于藥酒的傳說。唱畢,人們便開始四處采集草藥。景頗人認為:采草的儀式越隆重,釀出的藥酒質量就越好。
谷魂也稱“祭谷魂”、“祭谷神”或“祭五谷鬼”。是景頗族每年秋收時,將谷子運回家以前,所舉行的農業祭祀節日,一般在打谷場上舉行。
火把節是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一帶景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瓜果飄香的季節擇日舉行,時間為一天。
景頗族的火把節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很久以前,每當瓜果即將收獲的季節,病蟲害大肆侵擾,人們無奈,只得天天向天神求助,天神念景頗人心誠,便派了一位仙人下凡,教會景頗人點燃火把驅除害蟲,果然效果靈驗。從此,景頗人每年都要以火把驅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傳統的火把節。
鬼年云南省德宏州景頗族的傳統祭鬼節日,一般在農歷十一月擇日舉行。屆時,人們把從溝塘里捉來的魚及雞蛋用繩子或麥桿串成串,與新釀造的水酒和糯米粑粑一起供在名為“南高”的鬼架上,內容主要是感激天鬼和祖先鬼帶給人們的厚澤洪恩。
景頗族的生活習慣是什么?
1、景頗族的住房為竹木結構的茅屋,只有個別地方少數山官頭人住瓦房。茅屋呈長方形,屋頂為雙斜面。整個建筑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底層圈養家畜家禽。門從兩頭開,前門供客人進出,埋鬼樁、拴牛馬,后門禁止外人出入,更不允許穿室而過。屋內每間設一火糖,四周鋪篾席,晚間即席地而寢。房屋通常七、八年重建一次,建房時全寨換工互助,數日即成,并舉行隆重的新房落成儀式。
2、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
3、多數地區的景頗人以大米為主食,少數地區的以食玉米為主。過去僅以芭蕉葉包飯,平均分配,以手抓食。主要飲料是山泉和水酒。殺牛祭鬼時,牛肉全寨人分食。獵物見者有份。對客人均熱情招待飯食。景頗人喜嚼沙枝(一種用草煙、蘆子、熟石灰等配成的嚼料),見面互贈沙枝是傳統的禮節之一。景頗人也重視禮尚往來,在農閑期間,人們走親訪友,以酒肉、餌塊粑粑、雞蛋、糖果或自己家里的土特產如蜂蜜、草煙贈送主人,客人走時也往往是滿載而歸。
4、無論婚嫁、過節集會,走親串戚,景頗族人都要提一只籃子,內裝水酒、熟雞蛋、糯米飯團,民間稱"送禮籃",主人接過禮籃后,要向隨從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點禮物,然后再把籃子還給客人,以表示禮物如數收到。
5、景頗族熱情好客,凡是來的客人,主人會熱情招待。他們還保留著一種"吃白飯"的待客習慣,即在日常交往中,無論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來吃飯,并可以不付任何報酬。對于任何一個不相識的人,主人都必須招待飯菜。民間普遍認為:讓客人餓著肚子走,是最不體面的事。
景頗族的風俗特點
景頗族的風俗特點:
1、景頗族服飾習俗
景頗族無論男女都特別崇尚黑色,所以他們的服裝顏色基本上,都以黑色或深色系為主。當然景頗族男人也特別喜歡,穿白色對襟圓領上衣。頭上會佩戴白色或黑色包頭,而且腰際還會佩帶腰刀和筒帕。
而景頗族女性的服飾相對來講,要比男性的服飾更加復雜。她們喜歡穿黑色對襟短上衣,下身穿黑紅相間的筒裙,并且無論老少都會綁腿。景頗族女性對銀飾品特別在意,每當節慶或結婚時都會佩戴,銀項圈、銀鏈子、銀耳環、銀手鐲等。
走路的時候這些銀制的首飾,就會發出叮叮當當的悅耳聲音,很容易成為人們眼中的焦點??梢哉f景頗族女性的服飾習俗,在云南地區也都別具一番韻味。很多景頗族少女還會在腰間,佩戴紅色或黑色藤圈,而且數量越多越能顯現出美感。
2、景頗族建筑習俗
被擺脫如某飲血的時代之后,就開始學會了建造房子的本領。無論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漢族人,還是生活在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在其民族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比較獨特的建筑習俗。景頗族由于聚居于云南地區,所以就地取材建房是其一大特色。
竹子、茅草是景頗族先民的主要建筑材料,他們在建造房子的時候一般都會,根據當地的實際地勢情況而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見到兩層竹樓,與當地的其他少數民族住房樣式差不多。都是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圈養牲畜或者堆放雜物。
這種建筑習俗在現代社會中也有所體現,而且景頗族的竹樓或者茅草房,也為人們當做旅游景點反復參觀。筆者認為從一個民族的建筑習俗中,其實可以透徹的了解到,這個在歲月長河中的民族的發展歷史。
3、景頗族飲食習俗
由于云南地區盛產水稻,所以景頗族人以大米為主食。他們會將大米做成各種各樣的美食,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竹筒飯、肉稀飯,都是景頗族人每天的必備食物。由于其族人特別喜歡吃辣味食品,所以他們會經常將一些蔬菜或者肉類,放入很多辣椒之后再食用。
新米節食俗是景頗族的一大特色。每當收獲的季節來臨時,景頗族人的米倉中被裝滿新米。他們會將新鮮的稻米煮成香噴噴的米飯,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品味豐收的樂趣。當然,熱情好客的景頗族人還會邀請,左鄰右舍的男女老少共嘗新米飯,這種習俗其實就是“新米節”。
正常情況下新米節會在歷八月龍日舉行,在新米節當天,景頗族人會將新收割的稻米放在“鬼門”旁。然后將打出的稻谷炒干舂成米,最后將新米和舊米混合在一起煮飯。實際上這種做法的主要寓意,就是舊米未吃完新米又來到。
在煮飯的時候還要在鍋蓋上擺12-12個稻穗,煮好飯之后人們還會一邊吃飯,一邊通過唱山歌的方式去歌頌稻谷的來源。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知道“粒粒皆辛苦”,只有珍惜糧食才能豐衣足食。
4、目瑙縱歌節
景頗族目瑙縱歌節非常有特色,按照漢族解釋就是跳舞。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都會舉辦“目瑙縱歌節”,正常情況下這個節日的時間2-6天不等。之所以被稱為“目瑙縱歌節”,主要原因就是在舉辦這個節日時,會在場地中央樹立四根目瑙柱。
而且每一根柱子上面,都繪有極富象征意義的各式圖案,而且還會交叉兩把長刀和寶劍。在“目瑙縱歌節”開始之后,景頗族人會縱情跳著“目瑙”舞。筆者認為這種舞蹈其實也源于,景頗族先民時期的祭祀活動。
因為按照景頗族的歷史規定來看,只有太陽的子女才會跳“目瑙舞”。相傳太陽王在舉行“目瑙”慶典的時候,曾邀請鳥類前去參加這次省會。其中就有被景頗族視為神鳥的孔雀,當孔雀翩翩起舞時被景頗族先人看見了,于是“目瑙舞”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
“目瑙縱歌節”在解放之前,一直都是景頗族富人的游戲。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參加這種隆重的節日,但是在解放之后由于實行了民族平等政策。所以景頗族內部再也沒有等級之分,每一個緊迫族人都可以參加“目瑙縱歌節”。
景頗族歷史沿襲
1、隋唐時期由高原向南遷徙
景頗族先民最早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區,大約在7-9世紀出現了及大規模的遷徙。景頗族先民沿著橫斷山脈不斷南遷,并最終受到了唐朝統治者的關注?!皩餍U”、“高黎貢人”就是唐朝人,對當時社會景頗族的稱呼。
“尋傳蠻”中的“蠻”字,可以看出景頗族在唐朝時期,就已經遷入了瀾滄江至金沙江沿岸。所以唐朝統治者才會將景頗族,正式劃入南蠻族群中。這樣不僅有利于中央管理,而且也可以使景頗族更具辨識度。
2、明朝時期大量西遷
大約在公元15-16世紀,景頗族先民由于受到戰爭侵害,所以不得不由東向西大規模遷徙,而此時正處于大明王朝統治時期。尤其是在16世紀后其,大量景頗族先民遷往德宏地區,并與當地少數民族及漢族雜居。
實際上早在元朝時期中心,景頗族就曾有過遷徙行為,到了明朝乃至清朝時期,基本上完成了向云南遷徙的過程。景頗族先民在不斷遷徙過程中,其族名也隨著不同時代而發生變化。筆者認為這種變化也可以證實,景頗族的歷史發展與變革。
從唐朝時期的“尋傳蠻”、“高黎貢人”,開始逐漸轉變為“峨昌”、“遮些”、“野人”等,這些景頗族自稱或他族對景頗族的稱呼,時至建國之后才統一為“景頗族”。至此景頗族人開始了新生活,景頗族也進入了歷史新篇章。
3、景頗族分支
按照景頗族歷史發展規律來看,這個民族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因為很多客觀因素形成了很多單一部落。久而久之這些部落就變成了景頗族的分支,目前可以考證的主要有五大部落或支系,即景頗、載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
這五個景頗族支系都屬于同一民族,而且不同支系也都相互雜居,所以從整體上來看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景頗族不同支系都使用景頗語,當然境外景頗族支系使用緬語。文字方面主要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但并不是特別成熟的文字“拼音文字”。
4、“持弓挾矢”的景頗族
“持弓挾矢”從字面意義上理解,指的是用弓箭捕獲獵物,這說明景頗族先民以狩獵為生。之所以會形成這種生存方式,主要是因為景頗族先民的特殊聚居地。在幾千年以前景頗族先民就聚集于康藏高原南部,這個區域有很多原始森林。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大山坐擁萬畝森林的景頗族,“持弓挾矢”在深林中狩獵,也是一幅令世人羨艷的生活場景。但是身在其中的景頗族先民,卻并沒有閑情逸致去游山賞景。他們“持弓挾矢”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填飽肚子。
實際上景頗族人將他們生活的地方,用景頗語稱為“木轉省臘崩”。翻譯成現代漢語可意為“天然平頂山”的山區,在漢代這里隸屬于永昌郡,到了唐朝時期則屬南詔政權。在這個地區中生活的景頗族先民,被當時其他民族稱作“尋傳蠻”。
景頗族生活習慣
景頗族主食以大米為主,竹筒飯、雞肉稀飯是景頗人喜愛的特色主食。菜肴以辣著稱,品種除園地中種植的瓜、豆、芋頭、青白菜之外,從山林中采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
烹飪方式包括舂、燒、烤、煮、蒸、拌、揉等幾種類型,其中,舂菜是景頗族菜肴中最具特色的一種,味道鮮美獨特,景頗人常說:“舂筒不響,吃飯不香”。
景頗族熱情好客,客人進家,無論認識與否,主人都會招待食宿。
景頗族喜歡喝燒酒和自制的水酒。景頗人喝酒十分注重禮節,主人遞上酒筒,客人要用雙手托住酒筒的底部,不能只用一只手抓住酒筒的上部。飲酒時,不能抬著酒筒喝,只能用酒筒蓋盛酒喝。
出門時筒帕里常常背著一個竹制的小酒筒,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過來就喝,而是先倒回對方的酒筒里一點再喝。大家共飲一杯酒時,每個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過的地方,再轉給別人,如有老人在場,當讓老人先喝。
景頗族老人喜好嚼煙,他們把草煙和適量的熟石灰膏、干蘆子放入口中咀嚼,有提神、醒腦、防齲固齒的功效,見面時會互遞煙盒,表示友好、尊重和禮貌。
建筑
景頗族多數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間的小平地,少數居住在壩區邊緣地帶。一般村寨規模大多在40至60戶之間,上百戶的村寨屈指可數。村寨一般依山而建,面向壩子和河谷,靠壩一端,稱為“寨腳”,靠山一端稱為“寨頭”。
過去,寨頭、寨腳都有標志,寨腳的標志是進村道路兩旁用木柱簡單搭建的寨門,寨頭的標志是在村寨通往山頂小路旁的某一種自然物,可以是石頭、大樹或樹樁。
寨門前有一片被嚴禁砍伐的樹林,林中設有村寨進行集體祭祀的“能尚”(景頗語,漢語稱為“官廟”)。除“能尚”所在神林外,村寨周圍被作為水源林的森林,也禁止砍伐,植被保存良好。